找到相关内容111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宗镜录》妙旨

    所中。三谛清净,名毕竟净。唯佛一人具净戒,余人皆名污戒者。圆人又有染爱法门,如和须蜜多女,人见人女,天见天女。见者即得见佛三昧;执手者得到佛三昧;呜者得极爱三昧;抱者得冥如三昧。亦如魔界行不污菩萨,...

    冯树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2363836.html
  •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

    尊弟子侩。净戒具足、三昧具足、智慧具足、解脱具足、  解脱知见具足;所应奉迎、承事、供养,为良福田。  除了佛陀圣弟子的心法传承之外,再看有关启发大乘禅观的发展。在《杂阿含五六七经》中有以下的线索: ...

    黄连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3564116.html
  • 从宗教社会学观点论析星云大师的领导法

    建寺是为了安僧弘法,不是为了拖儿带女  或觅栖身之所,你要建寺,先发安僧弘法之心!三、寺院住持,乃能住持佛法僧三宝之谓,若你未  现僧相,未持净戒,最好不要自任住持,或另请大德比丘任之!因此当他准备在...

    妙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4164123.html
  • 任继愈:汉唐佛教思想论集(2)

    );用极度降低物质生活水平的方法,可以“成佛”(“净戒波罗蜜多”);用捐助大量财产给寺院的方法,也可以“成佛”(“布施波罗蜜多”);此外还有所谓“精进波罗蜜多”、“静虑波罗蜜多”、“般若波罗蜜多”等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0664791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4)

    受学一切所有学处;身语意业依佛法住,清净而转;如是名为已具戒者。如今但显净戒略义,净戒广义,专章更详。  所谓闻者,谓闻正法,正法者,佛及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明照了十二分教,谓契经等,如大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964817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4)

    即便坚固防护律仪,轨则所行皆得圆满,于微小罪见大怖畏,受学一切所有学处;身语意业依佛法住,清净而转;如是名为已具戒者。如今但显净戒略义,净戒广义,专章更详。  所谓闻者,谓闻正法,正法者,佛及弟子正士正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964968.html
  •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义疏(1)

    瞻仰尊颜,目不暂舍。白佛言:世尊,如来今日放大光明,照十方诸佛及诸菩萨,皆已云集。  我于佛法海中欲少咨问,唯愿天尊为我说之。  请有仪有七。从座起者,从法空起也。整衣服者,具足惭愧,任持净戒也。偏袒右...若比丘比丘尼,若优婆塞优婆夷,若欲见药王菩萨,欲念药王菩萨者,当修二种清净之行。  当修二种清净之行,宋元明藏皆作“四种清净之行”,今据丽藏本改正。  △二,正明中有二:初,明具净戒;二,明成净因。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465303.html
  • 十二游经略注

    具戒者之都称,义云乞士,破烦恼,持净戒,能怖魔也。  四第四年。  四年,在象头山上为龙鬼神说法。  象头山,梵名伽耶山,具云羯暗尸利沙山,在伽耶城西南。西域记卷八云: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,溪谷杳冥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5365313.html
  • 陈柏达居士著:净土风光(2)

    新业又相随。  西方即是唯心土,净戒坚持莫使疏。  人世总皆局蹐境,不须旅邸觅安居。  西方即是唯心土,不识西方岂识心。  何事谬希圆顿解,却将落叶作黄金。  西方即是唯心土,理事相应始有功。  日用...

    陈柏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0365431.html
  • 超越自我---无我即解脱之前提

    比如五停心观、四念处观、数息观等,还有大乘佛法的一些观想法门,都是使人心绪沉静,坚持净戒,从散乱到安定,从禅定再开发智慧,具足戒定慧三种断除烦恼的学问,就可以获得生命的真正解脱,从而回归到生命的真实之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0565489.html